新华网北京4月3日电(记者张晶 丁静)“自动扶梯为坡式,孩子聚集密度过大,一旦有孩子站不稳或者蹲下,电梯异常时会造成严重后果。”这是北京康乐里小学教师反复讨论后得出的西安小学生踩踏事故原因分析。
康乐里小学随即制定了“乘坐电梯”安全教育方案,将在最近一次安全课程上将此案例总结分享给全校学生。
从事教育工作30年的康乐里小学校长刁立春3日对新华社记者说,大多数踩踏拥挤事故是由于学生没有遵照日常的安全行为规范,倘若学校指导学生养成“有序靠右行”的习惯,将安全方案落实到细节,并定期进行实战演练,这样的悲剧或许就不会发生。
康乐里小学六年级学生林政告诉记者:“如果震感不是很强烈,应迅速有序地按照疏散路线撤离到操场上;如果震感很强烈来不及疏散,就在教室里寻找‘安全三角’躲避……”
学校定期组织地震及消防方面的疏散演练。林政说:“真有紧急情况时,我想我不会害怕。”
安全教育课程,安全讲座,安全广播,定期开展针对火灾、交通事故、校园暴力、自然灾害等方面的逃生、自救、楼道疏散演练活动……“常态化、机制化的安全教育,让学生养成习惯,安全教育才能落在实处。”刁立春说。
专家指出,通过安全教育,提高中小学生的自我保护能力,80%的意外伤害可以避免。1996年,有关部门建立全国中小学生安全教育日制度,将每年3月最后一个周一定为全国中小学生安全教育日。今年3月25日是第18个全国中小学生安全教育日。
从2006年起,北京市出版了地方教材并规定了课时。各地也逐渐将安全教育纳入日常教育计划中。然而,无论学校、家庭还是社会,对青少年的教育仍存在重文化知识,轻安全教育的情况。
21世纪教育研究院副院长熊丙奇表示,安全教育在中国很多地区仍很薄弱。
“大多学校可能会象征性地每年举办一次演习,或者将安全教育挂在思想品德类的课程中,在日常教学活动中仍处于边缘地位。更有一些学校为了不出安全事故,对学生实行‘圈养’教育,这其实都违背了教育的本质。”熊丙奇说。
梳理近年来发生的校园安全事故,多发生在经济不发达的中西部省份城镇或乡村,原因多是管理者安全工作未落实到细节。
对此,熊丙奇表示,一方面,学校要加大投入,改善基础设施建设。倘若每个寝室都住几十个孩子,却只有一个安全出口,不出安全意外只能算是侥幸;另一方面,在保证投入的基础上要加强管理,细化安全职责,加强管理。
“完善基础设施,细化管理责任,增强安全教育,缺一不可。”熊丙奇说。
留学韩国多年的外企员工黄基年很推崇日本和韩国的“体验式安全教育”。他说,安全教育不能“纸上谈兵”。日本、韩国都非常重视人性化教育,通过游戏和模拟,让孩子在情境中参与互动,强化安全意识。
发达国家的安全教育经验也逐渐被中国一些学校借鉴。“用青少年喜欢的方式灌输安全理念。”北京市第二实验小学副校长冯红说。
11岁的古欣润是第二实验小学四年级的学生。他兴致勃勃地向记者说起上次去安全实践基地的趣闻。“那有模拟的地震环境,我们在七倒八歪的房子里刚开始有点害怕,后来在老师的指导下都快速疏散了。”
冯红说,学校逐渐注重学生在实践过程中增强安全意识。去消防馆、实践馆体验模拟的消防环境和地震环境,去交通局看交通指挥中心的工作流程……还把公安局和交通局的专家请到学校里来,通过案例分析、小组讨论的形式跟学生们互动交流。
北京师范大学教师刘敏说:“安全教育,考验的是家庭、学校、社会对青少年生命教育的重视程度。”
|